1942年,二战硝烟正炽。为躲避纳粹迫害,众多欧洲人试图逃离故土前往美国,法国维希傀儡政府治下的北非城市卡萨布兰卡成为关键中转站。酒吧老板瑞克,一位曾经的反法西斯战士,手中握有众人梦寐以求的前往美国的通行证。抵抗组织领袖维克多携妻子伊尔莎亟需此证脱身。然而,伊尔莎竟是瑞克昔日恋人——她的不辞而别曾令瑞克深陷痛苦之中,而她实则背负难言之隐。与此同时,盖世太保少校史查沙虎视眈眈,警察局长雷诺态度暧昧不明。面对旧日挚爱与未竟理想,瑞克将如何抉择?
尚未被占领的法国殖民地向您问好
影片开始于1941年12月,卡萨布兰卡街头,贝当元帅的巨幅画像前,枪声骤起——一名自由法国战士倒在维希警察的枪口下。鲜血漫过画像冰冷的目光,这座北非城市在法西斯铁蹄下的窒息感扑面而来。
这一切的源头,是1940年6月22日法国的战败投降。德军占领法国北部与西部后,扶植法国元帅贝当在南部小城维希组建傀儡政权。维希傀儡政权不仅将包括摩洛哥在内的大部分海外殖民地置于纳粹控制链条中,更在国内推行法西斯统治:它撕碎共和宪政,以“民族革命”之名建立独裁统治,还镇压共产党人,配合德国搜捕犹太人。
盖世太保少校史查沙乘机抵达卡萨布兰卡,意欲追捕逃亡至此的捷克斯洛伐克抵抗运动领袖维克多,扼杀欧洲抵抗力量的一支火种。
然而,甫一降落,史查沙便遭遇微妙抵抗。在与殖民地官员互行纳粹礼后,他转向警察局长雷诺。却见雷诺歪戴着警帽,以一个标准的军礼向他致意,并意味深长地开口:“尚未被占领的法国殖民地,向您问好。”这刻意强调的称谓与省略的纳粹礼,瞬间勾勒出雷诺玩世不恭下深藏的不屑。
试探的火药味在两人间弥漫。雷诺貌似不经意地提起天气:“少校,现在卡萨布兰卡的气温非常高。”这分明在警告:此地是维希法国治下的非洲海外领地,容不得德国人肆意横行。史查沙则回敬:“我们德国人必须适应从撒哈拉到俄国的各种气候。”彼时,东线战场上,博克元帅正率兵围攻莫斯科;北非战场上,沙漠之狐隆美尔兵锋直指埃及。史查沙言语间尽显第三帝国吞噬世界的野心。
雷诺的潜台词再清晰不过:卡萨布兰卡并非本土占领区,他这位维希警长也绝非任人宰割的亡国奴。面对史查沙,他选择了一种软中带硬、不失体面却寸步不让的姿态,迫使傲慢的盖世太保不得不暂时收起趾高气扬,以表面的“平等”与“客气”相待。
民主团结、四海一家的英雄典范
酒吧老板瑞克手中握有两张通行证。维克多与妻子伊尔莎亟需此证逃离卡萨布兰卡,前往美国继续反纳粹事业。尽管瑞克总以一副玩世不恭、对世事漠不关心的姿态示人,但无论是维克多还是精明世故的雷诺局长,都深知他骨子里是个热血未泯的正义之士。他们点出了瑞克不为人知的过往:1935年,他曾冒险为埃塞俄比亚运送武器;1936年,他又在西班牙同佛朗哥叛军战斗。他总是坚定地站在被压迫者一方。
瑞克的两段往事意义深远:
1935年10月3日,墨索里尼治下的意大利法西斯政权悍然发动对埃塞俄比亚的殖民战争。尽管埃塞军民顽强抵抗,但意军凭借装备优势及公然使用毒气等违禁手段,最终于1936年5月攻陷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英法等国奉行绥靖政策,未采取实质行动加以遏制。意大利的吞并行径,成为日后二战爆发的导火索之一。
1936年7月17日,以佛朗哥为首的军官团发动西班牙内战。德、意法西斯不仅为弗朗哥提供大量军火,更直接派出武装力量进行干涉。为支援西班牙人民抵抗佛朗哥叛军及法西斯干涉,共产国际号召全球共产党人组建“国际纵队”。来自53个国家和地区的4万多名共产党员与进步人士毅然响应,跨越国界奔赴战场。这些志愿者语言不通、肤色各异,却怀揣着共同的理想——为自由与和平,誓死抗击法西斯主义。
中国人民亦坚定声援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国际纵队中活跃着100多名中国战士的身影,他们多为旅居欧美的华工,其中半数是共产党员。周恩来、朱德和彭德怀同志曾赠送锦旗给参战的中国志愿军战士,上书:“中国人民联合起来,打倒人类公敌法西斯蒂!”这面旗帜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深切情谊与共同信念。
然而,国际纵队的英勇无畏未能扭转战局。迫于压力,为争取外国势力停止援助叛军并解除禁运,西班牙政府于1938年9月21日宣布解散国际纵队。
同年10月28日,巴塞罗那为国际纵队举行了盛大的告别仪式。战士们高举旗帜,列队浩荡穿过市中心。街道两旁挤满了泪流满面的市民,他们抛撒鲜花,高呼致敬的口号。在悲壮的欢送大会上,西班牙共产党领袖多洛雷斯·伊巴露丽发表了永载史册的著名演说:
国际纵队的同志们:你们为了政治的理想,无私地奉献出你们的热血;也为了同样的原因,你们就要离去。有些人将重返自己的国家,有些人不得不流亡海外。但你们大可挺起胸膛,光荣地离去。你们创造了崭新的历史,你们彩绘出世间的传奇。你们是民主团结、四海一家的英雄典范。我们不会忘记你们。当和平的橄榄树重新发出绿芽、编结成西班牙共和国胜利的桂冠——请你们回来!
离开西班牙后,国际纵队的战士们各奔前程:中国战士如谢唯进、张瑞书等,毅然返回祖国投身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加拿大医生白求恩、保加利亚医生甘扬道等,怀着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来到中国,继续反法西斯斗争;而影片中的美国战士瑞克,则被迫流亡巴黎。那么,这位经历过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硝烟的反纳粹战士,又是如何辗转来到了法属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变得对世事漠不关心呢?
那轰隆声是我的心跳还是德军的炮火?
影片中,瑞克与维克多夫妇会面后,回忆起与伊尔莎在巴黎的时光。他们在德国大军压境时相遇,迅速相恋并决定一同逃离。
1940年6月14日,德军进入巴黎。伊尔莎不安地问:“这是炮声吗?还是我的心跳?”瑞克娴熟地回应:“那是新型德国77炮,以声音判断,大约有35英里远。”这一细节不仅展现了他们当时的处境,更凸显了瑞克作为反法西斯战士的军事素养——钢琴师山姆随后也提醒,德国人正悬赏捉拿他。
然而,当伊尔莎让瑞克“就像最后一次那样”吻她时,倾倒的酒杯仿若昭示着这份感情已然覆水难收。他们约定次日火车站相见,一同逃离。但临行时,瑞克只收到伊尔莎告知不能同行的纸条。痛失所爱的他,最终只能在山姆的劝说下一同踏上离开巴黎的火车。
在真实的历史中,瑞克逃离巴黎两天后,法国国防部次长戴高乐以送行的名义前往法国西南部梅里尼亚克机场,为英国军事代表团团长斯皮尔斯将军回国送行。
登机前,戴高乐与斯皮尔斯在舷梯旁握手告别。当飞机引擎启动时,戴高乐突然抓住斯皮尔斯的手臂,借其拉力一跃跳上舷梯,迅速钻进机舱并关闭舱门。飞机随即起飞,留下错愕的法国官员。
6月18日,戴高乐在伦敦通过英国广播公司发表《告法国人民书》,号召法国人继续抵抗法西斯德国,正式发起自由法国运动。
《马赛曲》PK《保卫莱茵河》
影片中,当瑞克与维克多商谈通行证一事时,史查沙带领手下突然唱起《保卫莱茵河》进行挑衅。维克多立即要求乐队演奏《马赛曲》作为回应,瑞克向乐队点头示意允许。在维克多的指挥下,酒馆里的法国顾客和难民们纷纷加入合唱。青年人情绪激扬,老年人抖擞精神,少女泪流满面,歌声越来越强,最终完全压倒了德军的《保卫莱茵河》。这场荡气回肠的音乐对抗,唤醒了瑞克内心的自由主义情结与反法西斯斗志。
当晚,伊尔莎找到瑞克,解释了巴黎失约的缘由:她当时已与维克多结婚,误以为丈夫死在纳粹集中营;临去火车站前,她得知维克多逃出集中营但身负重伤需要照料。在爱情与责任的两难抉择中,她最终选择放弃与瑞克的感情去照顾丈夫。瑞克得知真相后原谅了伊尔莎,决定用通行证帮维克多夫妇逃离卡萨布兰卡。
《马赛曲》诞生于1792年法军莱茵军团,原名《莱茵军团战歌》,后成为法国国歌。
《保卫莱茵河》创作于1840年,当时法国宣称对莱茵河西岸领土的主权,激发了德意志民族的爱国情绪。这首歌迅速成为象征德国抵抗外敌的精神符号,在普法战争、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广泛传唱。
莱茵河长期是德法领土争端的核心,电影通过两首歌的对抗,浓缩了两国百年冲突史,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家国情怀,成为影史经典。
欢迎回到反法西斯斗争中来
瑞克挟持雷诺警长前往机场送别维克多夫妇。登机前,维克多紧握瑞克的手告别:“欢迎回到这场斗争中来。这一次,我知道我们会获胜。”
飞机起飞时,追踪而来的史查沙少校突然现身,瑞克果断举枪将其击毙。面对赶来的警察,雷诺警长出人意料地没有指认瑞克,反而巧妙引开手下,建议瑞克一同参加自由法国抵抗运动。这对乱世中亦敌亦友的老搭档,最终一同转身,消失在破晓时分的薄雾之中,迈向新的战场。
就在维克多夫妇乘机离开卡萨布兰卡时,广阔的太平洋中,数百架日军战机从航母上起飞,直扑珍珠港。我们将在下一期作品中继续讲述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敬请期待。
战斗到法西斯“无条件投降为止”
《卡萨布兰卡》于1942年11月26日在纽约首映。巧合的是,仅仅一周前,盟军才攻占了卡萨布兰卡。然而,真正让这座城市永载二战史册的,是两个月后在此召开的、影响深远的“卡萨布兰卡会议”。
1943年1月14日至24日,同盟国领导人罗斯福、丘吉尔和戴高乐齐聚卡萨布兰卡,商讨了二战后期非洲、地中海及太平洋战局,以及对轴心国作战策略。会议结束后,罗斯福在记者招待会上发表了著名的宣言:同盟国将把对德、意、日的战争进行到这三国“无条件投降”为止。
海国志工作室出品
策划:魏鹏 辛然
文案:姜晖
设计:陈艳娇
证券配资开户,如何股票配资,正规股票配资门户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